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新聞資訊

論壇

溫哥華地產

大溫餐館點評

溫哥華汽車

溫哥華教育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金融時報:人工智能能幫美國擺脫債務困境嗎?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


本文刊發在金融時報觀點,作者吉莉安·邰特是《金融時報》的專欄作家兼編輯委員會成員。

上個月,特朗普推出了他口中的“大美麗法案”(BBB),然後批評者援引華盛頓國會預算辦公室(CBO)的數據進行抨擊。


原因在於,CBO負責預測美國的長期財政前景。即使在這項包含數萬億美元減稅的BBB措施之前,CBO的基准情景——假設政策和基本面不變,就預測債務會從目前占GDP的100%躍升到2055年的156%。

不過,有一個至關重要卻鮮少被注意的附加條件在當下尤其重要:盡管CBO的基准預測總是引發關注,但最近還給出了另外八個預測,顯示在基本面變化下的不同結果。

其中一些更令人擔憂,比如,如果利率每年比CBO的基准預測高5個基點,債務將超過200%。不過也有不那麼糟的情形:如果人工智能推動年生產率增速比CBO預測高0.5個百分點,債務將會穩定在GDP的113%左右,即便不采取緊縮政策。

這很糟,但不是災難。而且雖然CBO的報告並沒有將此完全歸功於AI,但這個機構過去曾高度評價這一技術對生產率的推動作用。

“AI可能解決美國的財政問題。”私募資本集團阿波羅這樣表示。聽起來好得令人難以置信嗎?

或許吧,因為至少有三個理由值得質疑這種樂觀態度。

首先,歷史表明,創新對生產率的影響往往無法預測。例如布魯金斯學會指出,1995年至2005年間,生產率年均增長約3%,這可能得益於數字化。但在2005年至2022年,這一數據僅為1.5%,在1973年至1995年間同樣低。

1987年,諾貝爾獎得主羅伯特·索洛就感歎,計算機“無處不在”,但生產率數據中卻找不到蹤影。


其次,這種不均衡的效果,往往源於企業在采用創新上的差異。牛津經濟研究院認為,這種差異在AI時代可能會進一步加劇。

第三,即便生產率確實提高,也可能引發社會動蕩。摩根大通和IMF認為,到2034年,AI可能取代美國一半的工作崗位。

如此規模的沖擊歷史上也出現過,比如工業革命或農業革命。但當時的沖擊是緩慢發生的(摩根大通估算,互聯網、電力和蒸汽機分別用了15年、32年和61年,才對生產率產生明顯影響)。


而且各國政府推出了重大的政策改革,比如普及教育和建立福利國家。

然而這一次,摩根大通認為,AI可能只需7年就會改變生產率。而到目前為止,白宮並沒有表現出在制定積極、合理的產業和社會政策以抵消人類成本上的准備。

風險在於,AI可能引發政治和社會沖突,從而削弱增長,破壞財政改革。

不過,樂觀派也有對這三點的回應。近來的生產率數據之差,意味著即便是小幅的變化,也可能顯著改善統計數據。

摩根大通預計,到2034年,AI將“僅僅”帶動增長約10%,而高盛和普華永道則分別預期提升15%和20%。

此外,企業對創新的反應不均衡,也未必是災難。麥肯錫最近一份報告指出,真正決定國家是否增長的,是少數有影響力的大企業是否采納創新,而不是平均水平的變化。

第三,盡管當前特朗普政府至今未能像新加坡那樣拿出連貫的AI發展政策,但未來的政府可能會做到。畢竟,科技界如今與華盛頓的聯系更緊密,而特朗普的執政經歷表明,所謂“奧弗頓窗口”——公眾討論政策的范圍——可能會迅速變化。
不錯的新聞,我要點贊     無評論不新聞,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
上一頁12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60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14 秒